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清华)7-9月科研进展

7月

1.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蓝勋副教授课题组与药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李寅青副教授课题组合作于2024年7月2日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racking-seq reveals the heterogeneity of off-target effects in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项名为Tracking-seq的新型脱靶效应检测技术,并借助该技术揭示了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编辑工具间存在的脱靶效应异质性。此项研究将为基因编辑在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安全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

Tracking-seq示意图

Tracking-seq检测不同编辑工具的链特异性信号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307-y

2.清华大学药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饶燏教授课题组与昆明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策实院长团队合作于2024年7月9日在《Cancer Letters》在线发表了题为” PI3K PROTAC overcomes the lapatinib resistance in PIK3CA-mutant HER2 positive breast cancer “的论文,该研究显示,PI3K PROTAC分子对于携带PIK3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更敏感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在HER2+的天然耐曲妥珠单抗及拉帕替尼的两株细胞系JIMT1及MDA-MB-453中,PI3K PROTAC分子呈现了极低的IC50(75 nM,87 nM)、DC50(6 nM, 2 nM)及T1/2(2.5 nM/11 h,2 nM/8.1 h)。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极低浓度的PI3K PROTAC分子可协同拉帕替尼,增加耐药细胞株G1期细胞阻滞比例,恢复拉帕替尼对HER2+耐药细胞株的抑增殖效果,以及浓度依赖地抑制耐药细胞株克隆形成的数量。我们同时还与临床上选择性PI3K-p110α激酶抑制剂Alpelisib进行了疗效的对比,发现不论是体内还是体外,单用或是联用拉帕替尼,PI3K PROTAC分子的抗肿瘤活性都要显著优于Alpelisib。PI3K PROTAC分子优越的抗肿瘤活性也在动物异种移植瘤模型及患者来源的乳腺癌类器官中得到验证。该研究发现PI3K PROTAC分子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先导化合物,不论是单用还是联用,都可以有效克服临床上HER2靶向治疗耐药的难题。清华大学饶燏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陈策实研究员及云南省肿瘤医院博士后刘文婧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工作模型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352400507X

3.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郭晓欢副教授课题组于2024年7月13日在《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题为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in cancer therapy”的综述文章。系统性的总结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郭晓欢副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宋磐威为第一作者。

色氨酸相关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肿瘤治疗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trends/endocrinology-metabolism/abstract/S1043-2760(24)00177-2

4.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江鹏副教授课题组于2024年7月26日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Metabolic determinants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 formation and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杂志当期附有news and views,强调了发现的重要意义。在本项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高水平的核苷酸合成和氧化还原平衡能力是 GC B 细胞形成和反应所必需的,从而揭示了决定GC B 细胞命运的代谢基础和关键生化因素。

一碳代谢介导的核苷酸合成和抗氧化能力影响GC B 细胞形成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690-6

8月

1.华大学药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张数一副教授课题组于2024年8月1日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CRISPR perfect adaptation for robust control of cellular immune and apoptotic responses”的研究文章。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构建并验证了哺乳动物细胞中的RPA系统,并应用于免疫细胞NF-κB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为内源基因表达异常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RPA系统理论模型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e665/7725472?login=true

2.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郑撼球副教授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岳斌团队合作于2024年8月15日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Lymphotoxin-β promotes 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 colonization and osteolytic outgrowth”的研究论文。杂志编辑部也将为该论文配发Research briefing的亮点文章推荐。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骨转移早期定植肿瘤细胞的单细胞RNA-Seq分析及体内筛选,鉴定了淋巴毒素-β(Lymphotoxin-β,LTβ)在促进乳腺癌骨转移定植和进展的关键作用。

淋巴毒素-β协助癌症骨转移的定植和溶骨性生长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4-01478-9